摘 要:包含效果参数特征的复杂产品权利要求的创造性审查,应当遵循创造性审查的一般性原则和判断方法, 站位本领域技术人员,从整体上把握发明构思,分析效果参数的影响因素,厘清效果参数特征与产品的结构 /组成 特征的相关性。本文通过具体复审案件的创造性判断过程为例,分享了合议组的审理思路和考量因素,对该类发明 的创造性审查提供参考。
关键词:效果参数 创造性 发明构思 组成 / 结构特征
高分子领域的产品权利要求,很多情况下,一个 或多个技术特征无法用结构特征予以清楚地表征, 申 请人通常会借助物理或化学参数表征。
《专利审查指南》中对包含参数特征的产品权利要 求新颖性的判断有如下规定 :“对于包含性能、参数特 征的产品权利要求,应当考虑权利要求中的性能、参 数特征是否隐含了要求保护的产品具有某种特定结构 和 / 或组成。如果该性能、参数隐含了要求保护的产 品具有区别于对比文件产品的结构和 / 或组成,则该 权利要求具备新颖性 ;相反,如果所属技术领域的技 术人员根据该性能、参数无法将要求保护的产品与对 比文件产品区分开,则可推定要求保护的产品与对比 文件产品相同,因此,申请的权利要求不具备新颖性, 除非申请人能够根据申请文件或现有技术证明权利要 求中包含性能、参数特征的产品与对比文件产品在结 构和 / 或组成上不同”[1] 。而对于该类权利要求创造性 的审查,《专利审查指南》中仅记载了“上述新颖性的 判断基准同样适用于创造性判断中对该类技术特征是 否相同的对比判断”,而没有更明晰的规定和描述。
对于参数特征,有些本身反映了产品的结构和/ 组成特征,这种情况可以视同于一般的产品权利要求。 然而,在参数特征反映发明所要取得的技术效果或产 品本身固有的技术效果情况下 1 ,如何考察该参数特征 背后反映的结构和 / 或组成特征,进而评判产品发明 专利申请的创造性,一直是审查实践中的难点之一。
笔者认为,对包含效果参数特征的复杂产品权利 要求创造性的审查,应当遵循创造性审查的一般性原 则和判断方法,站位本领域技术人员,从整体上把握 发明构思,充分理解发明,考虑发明的技术领域、发 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所采用的关键技术手段以及 确认该技术方案带来的技术效果,在此基础上考察效 果参数的影响因素,分析效果参数反映的技术效果是 否由技术改进带来,进而分析效果参数特征是否与相 关结构 / 组成特征相关联。
本文以具体案例的审查过程为例,剖析合议组在 该类案件创造性判断过程中的审理思路和对于效果参 数特征的考量因素,并以此案为视角,探讨高分子领 域包含效果参数表征的复杂产品权利要求创造性审查 判断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审查思路。
一、基本案情
本复审请求案涉及一种塑料制品,其中独立权利 要求 1 为 :一种由聚丙烯组合物制成的制品,所述聚 丙烯组合物包含丁烯 -1 含量为 0.5~7.5mol% 的丙烯 – 丁烯 -1 无规共聚物,以及以 100 重量份所述丙烯 – 丁 烯 -1 无规共聚物计,0.1 ~ 1 重量份的 Millad NX8000 成核剂,所述制品的正己烷提取物小于 20mg/L ,2mm 壁厚的雾度小于 20%。
聚丙烯组合物已广泛用于食品包装容器,通常在 聚丙烯树脂中添加成核剂得到透明聚丙烯树脂,再进一步与丙烯乙烯无规共聚物结合,降低聚丙烯的结晶 度,从而提高聚丙烯树脂的透明性。通过共聚更多的 共聚单体可以达到更高的透明性,但同时会降低材料 的刚性和耐热性,最重要的是共聚更多的单体提高了 材料中非结晶部分的含量,在用于包装食品时,部分 小分子量的非结晶组分会逐渐向食品中迁移,污染食 品,另外,耐热性下降,不利于微波加热。因此,本 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聚丙烯制品的透明 性、刚性和耐热性并且降低迁移物的含量。对此,采 用的技术手段是用丁烯 -1 代替乙烯,与丙烯无规共聚, 并与适量的 Millad Nx8000 成核剂组合。所获得的技 术效果是,与传统的含有乙丙无规共聚物的聚丙烯组 合物相比,正己烷提取物(即迁移物含量)大大降低, 并兼具高透明性、高刚性和高耐热性。
对比文件 1 同样公开了由包含丙烯 – 丁烯 -1 无规 共聚物的聚丙烯组合物制成的制品,其也可用于食品 包装,其中丁烯 -1 的含量为 1.0 ~ 2.3mol% ,雾度最 高为 1.0% ,50℃时正己烷提取物含量至多 1.5% 。区 别特征在于:(1)权利要求 1 限定的正己烷提取物小 于 20mg/L ,其表述不同于对比文件 1 中公开的正己烷 提取物含量;(2)权利要求 1 中限定制品 2mm 壁厚的 雾度小于 20% ,其表述不同于对比文件 1 中公开的雾 度;(3)权利要求 1 中的聚丙烯组合物中包含特定含 量的 Millad NX8000 成核剂,而对比文件 1 未公开。
由于权利要求 1 与对比文件 1 的区别既包括参数特 征,又包括组成特征。该参数特征有哪些影响因素,与 组成特征是否有关,该参数特征是对权利要求保护技术 方案的进一步限定,还是该技术方案本身所固有的性能 效果的反映,只有在准确确认上述事实,厘清参数特征 与组合物的结构 / 组成特征的相关性,从而将看似无法 直接比较的参数特征转化成对二者结构和 / 组成特征的 比较之后,才可能做出本申请是否具备创造性结论的客 观判断。合议组最终做出了维持驳回决定的复审决定, 复审请求人并未提起诉讼,本案复审决定生效。
二、审查思路
根据以上焦点问题,对本案的审查思路和考量因 素如下。
- 根据说明书技术方案部分的记载,了解效果参 数的技术含义
根据说明书技术方案部分的记载可确认,区别特
征(1)正己烷提取物含量反映的是共聚单体中小分子 量的非结晶组分的含量, 由于其分子量小,在包装食 品时,会逐渐向食品中迁移,因此,这一参数特征虽 然与共聚物的组成有关,但正己烷提取物含量越低,则 食品被污染的可能性越小,可以被视为效果特征。区别 特征(2)对雾度的限定,反映的是制品的透明度。因此, 区别特征(1)和(2)均是反映发明技术效果的效果参 数,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其技术含义。
- 根据复审请求人的主张,分析影响效果参数的 结构和 / 或组成特征
本 申请说 明书记载了“ 丙烯 – 丁烯 -1 无规共聚 物中的丁烯 -1 含量越高,材料的透明性越好,但丁 烯 -1 含量太高, 同样会带来过高的提取物含量, 丁 烯 -1 含量太低则会影响透明性, 因此,丁烯 -1 含量 为 0.5 ~ 7.5mol ”“聚丙烯组合物中优选还包含与丙 烯 – 丁烯 -1 无规共聚物共混的成核剂,不同成核剂对 聚丙烯透明性的提高程度不同,成核剂优选为 Millad NX8000,以丙烯 – 丁烯 -1 无规共聚物为 100 重量份计, 成核剂的用量为 0.1 ~ 1 重量份,可以在获得低提取 物含量的同时,获得更高的透明性。”由此可知,本申 请记载了丁烯 -1 含量和成核剂分别对聚丙烯透明性和 正己烷提取物含量的影响,如图 1 所示。但丁烯 -1 含 量以及特定成核剂的选择对透明性和提取物含量究竟 是否存在复审请求人主张的关联性还需要由本申请实 验数据进一步验证。
- 根据申请文件提供的实验数据,确认影响效果 参数的具体结构 / 组成
本申请针对不同丁烯 -1 含量和成核剂 NX8000 加 入量制备了聚合物组合物,所得组合物的分析结果和 物理性能如表 1 所示。
首先,关于无规共聚物中丁烯 -1 含量对正己烷提 取物含量的影响,从表 1 中可看出,正己烷提取物含量随着丁烯 -1 含量的增加而增大(参见实施例 1.2、2.2 和 3.2),由此可以确定“提取物含量”与“丁烯 -1 含 量”有关。
表 1 实施例聚合物分析结果
实施例编号 | 丁烯 -1含 量(mol%) | NX8000 (重量份) | 正己烷提取物(g/100g) | 雾度 (%)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实施例 1 | 1.1 | 5.0 | 0 | 未测 |
1.2 | 5.0 | 0.4 | 1.4 | 7.13 |
1.3 | 5.0 | 0.5 | 1.4 | 6.38 |
1.4 | 5.0 | 0.6 | 1.4 | 5.54 |
实施例 2 | 2.1 | 1.8 | 0 | 未测 |
2.2 | 1.8 | 0.4 | 0.8 | 11.11 |
2.3 | 1.8 | 0.5 | 0.8 | 7.6 |
2.4 | 1.8 | 0.6 | 0.8 | 7.36 |
实施例 3 | 3.1 | 2.8 | 0 | 未测 |
3.2 | 2.8 | 0.4 | 1.0 | 8.35 |
3.2 | 2.8 | 0.5 | 1.0 | 6.7 |
3.4 | 2.8 | 0.6 | 1.0 | 6.51 |
实施例 4 | 4.1 | 4.0 | 0.5 | 1.2 |
4.2 | 4.0 | 0.6 | 1.2 | 6.0 |
对比例 | C1 | 乙烯 4.0 | 0.6 | 2.2 |
其次,关于无规共聚物中丁烯 -1 含量对雾度的影响, 从表 1 中可看出,当其他条件相同时,聚合物的雾度随 着丁烯-1 含量的增加而减小(参见实施例 1.2、2.2 和3.2), 由此可以确定“透明性”与“丁烯 -1 含量”有关。
再者,关于成核剂 NX8000 的选择及其加入量对 正己烷提取物含量的影响, 由于本申请仅测试了添加 成核剂 NX8000 后的正己烷提取物含量,而未测试添 加 NX8000 之前的正己烷提取物含量,也没有将该成 核剂与其他类型的成核剂进行平行试验的对比,因此, 无法确定添加成核剂 NX8000 相对于其他成核剂,能 够获得更低的提取物含量。而根据表 1 中实施例 1 ~ 4 的分析结果显示,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,尽管成 核剂用量有增减,但正己烷提取物含量不变(参见实 施例 1.2、1.3 和 1.4 ;或者实施例 2.2 、2.3 和 2.4 ;或 者实施例 3.2 、3.3 和 3.4 ;或者实施例 4.1 和 4.2),由 此也进一步佐证了,在一定范围内成核剂 NX8000 用 量的改变对提取物含量没有实质性的影响。
最后,关于成核剂 NX8000 的选择及其加入量对雾度的影响, 由于本申请没有将该成核剂与其他类型 的成核剂进行雾度的平行试验对比, 同样无法确定 NX8000 相对于其他成核剂能够更多地降低雾度,但 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,加入成核剂 NX8000 的 聚合物的雾度显著降低,并且雾度随着成核剂加入量 的增加而减小(参见实施例 1.1、1.2、1.3 和 1.4 ;或 者实施例 2.1 、2.2 、2.3 和 2.4 ;或者实施例 3.1 、3.2、 3.3 和 3.4), 由此可 以确定“ 透 明性 ”与“ 成核剂 NX8000 的用量”有关。
综上所述,可以确定“提取物含量”与“丁烯 -1 含量”有关,无法确定证明它与特定选择的“成核剂” 及其用量有关,“透明性 ”与“成核剂 ”和“丁烯 -1 含量”均有关,如图 2 所示。
由此, 可以确定权利要求 1 中的参数特征(1) “正己烷提取物小于 20mg/L ”是由本申请“选择特定 丁烯 -1 含量”的丙烯 – 丁烯 -1 无规共聚物带来的,而 与组成特征(3)“具体成核剂的种类和用量”无关联。 鉴于本申请特定含量的丁烯 -1 已被对比文件 1 公开, 因此,可以确定参数特征(1)是由权利要求 1 与现有 技术相同的结构 / 组成特征本身所固有的,权利要求 1 与对比文件 1 二者在参数特征(1)上相同。参数特征 (2)“2mm 壁厚的雾度小于 20%”是由组成特征(3)“特 定含量的成核剂 NX8000”和特定含量的丁烯 -1 共同带 来的技术效果,其构成了与对比文件 1 的实质区别。
- 判断技术方案的显而易见性
综合对上述区别特征(1) ~(3) 的分析,可以 确定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是,如何进一步提高丙 烯 – 丁烯 -1 无规共聚物组合物的透明性。对比文件 2 给出了在丙烯基无规共聚物中,使用上述用量的成核 剂 NX8000 可更好地提高丙烯无规共聚物组合物的透 明性的技术启示,因此,权利要求 1 相对于对比文件 1 和 2 的结合不具备创造性。
三、对当前审查实践的思考
经过以上分析和案例讨论,笔者认为,当产品权 利要求中既包含效果参数特征,又包含具体结构和/ 或组成特征时,应当按以下的逻辑顺序进行审查。
第一,站位本领域技术人员,确定效果参数特征 技术含义是否清楚,根据说明书的记载,是否可进行 相关信息的对比和确认。
第二,如果效果参数特征含义是清楚的,则需要 把握发明构思,明确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,所采用 的关键技术手段以及达到的技术效果,将发明作为一 个整体与现有技术进行比较,判断效果参数特征是否 构成实质上的区别。如果所述性能和 / 或效果是由本 申请与现有技术相同的结构 / 组成特征本身所固有的, 那么,该效果参数特征不构成区别。反之,则意味着 该效果参数隐含了要求保护的产品具有区别于对比文 件产品的结构和 / 或组成,效果参数特征构成区别。
第三,如果效果参数特征构成了与现有技术实质上 的区别,进一步考虑效果参数特征和其他组成特征之间 的关联性,考虑效果参数特征反映的技术效果是由哪些 结构 / 组成特征带来的。根据效果参数特征和其他结构 / 组成特征之间相关性的不同情形,以及发明关键技术 手段的公开情况,采用不同的操作方式。通常情况下, 存在以下几种情形,效果参数特征反映的技术效果,(1) 是由本申请与现有技术相比,除了该效果参数特征以外 的“区别组成和 / 或结构特征”带来的;(2)是由本申 请与现有技术相比,区别组成和 / 或结构特征与其他本 申请与现有技术相同的结构 / 组成特征共同带来的;(3)是由未记载在权利要求中,但记载在说明书中的结构/ 组成特征带来的 2 。从而将效果参数特征的比较转化成 对产品结构 / 组成特征之间的比较,而不是简单地认为 效果参数特征无法比较,推定参数特征相同。
第四,在对各参数特征是否反映产品的结构和/ 或组成特征进行分析之后,将反映与现有技术相同的 结构 / 组成特征所固有的效果参数特征不视为区别技 术特征,将反映与现有技术不同的结构 / 组成特征的 效果参数特征与其他区别组成和 / 或结构特征共同列 为区别技术特征,并据此确定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 题。在此基础上,进一步判断要求保护的发明对本领 域技术人员来说是否显而易见,并最终得出客观准确 的创造性审查结论。
四、结语
在审查包含效果参数特征的复杂产品权利要求时, 应当重点关注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技术贡献,厘清 效果参数特征所反映的效果与结构 / 组成特征之间关 系,挖掘效果参数特征背后所隐含的技术手段,从而 把握发明实质,正确审查。
参考文献:
[1]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. 专利审查指南 [M]. 北京:知识产权出版社,2010.
发评论,每天都得现金奖励!超多礼品等你来拿
登录 后,在评论区留言并审核通过后,即可获得现金奖励,奖励规则可见: 查看奖励规则